招生动态
学在广大 | 优化办学资源 丰富育人模式
时间:2018年05月15日 23:45      点击:


学校建立了保障教学经费优先投入的长效机制,经费投入逐年增长;教学设施能较好满足教学要求,利用率高;专业、课程及教材建设规划与执行规范,专业结构调整力度大,课程资源较充足,教材使用规范;注重整合社会资源,丰富育人模式和办学资源。

A6FB


教学优先:经费投入稳步增加


学校经费预算和支出坚持“保运转、保待遇、保重点、促发展”的原则,落实以教学为中心的工作思路,确保教学经费优先投入,增加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逐年提高本科教学经费的增长幅度。一是完善教学资源分配机制,优化教学资源配置,重点加大教学改革与专业建设、教室与实验室资源、图书资源、信息化教学资源和体育教学资源投入建设力度。二是提高教学改革经费与专业建设经费支出。加大在教学改革与专业建设方面的投入力度,支持学校各类教学改革项目,提升教育教学质量。2015年-2017年,教学改革支出从125.86万元增加到2,190.88万元,专业建设经费从160.25万元增加到776.16万元。三是加大对实验、实习教学经费及其配套设施建设经费的投入,提高本科生生均教学经费标准,增加学生学习和学术科技活动经费投入,为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提供有力保障。2015-2017年实验经费从406.68万元增加到2,588.65万元。


8A0E


设施齐备:满足人才培养需求


学校现有大学城与桂花岗两个校区,校园占地总面积1,253,489平方米,总建筑面积884,786平方米。全校教学及辅助用房建筑总面积463,072平方米,生均教学行政用房为15.33平方米,学生宿舍建筑总面积240,138平方米,生均宿舍面积7.01平方米,均超过教育部基本办学条件指标合格标准。学校拥有实验室及实习场所面积217,678平方米,建有790多间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专业和科研实验实习室。拥有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校外实习实训基地337个。建有3个国家级(含培育基地)科研平台,38个省部级科研平台,18个市级科研平台。


BFA5



学校建成由大学城总馆和桂花岗分馆组成的现代化图书馆,总面积达62,194平方米,阅览室座位3,000个。现有纸质图书303万册,中文报刊2,800多种共3,600多份,外文、港台报刊223种。中文数据库38个,外文数据库37个,自建特色数据库10个,综合类数据库44个。电子图书101万种共470.912万册,数字资源总收藏量近30,000GB。


学校实施教学设施开放共享,实验室和科研平台等面向本科生开放,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开放实验教学、参加科学研究和自选实验课题的研究,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促进教学改革。公共艺术教育资源不断丰富,专门成立了大学生公共艺术教育中心,开放公共艺术设施、构建公共艺术课程,开展公共艺术教育,增进学生艺术修养,提升审美能力。成立了大学生体育活动中心,专门负责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为落实“爱体育”人才培养目标提供保障。


91D5



学校推进信息化建设,不断提升教学及管理水平,主要体现在:校园信息化基础条件有保障,无线网络覆盖全校,满足师生日常的学习和生活需求;推进信息化建设服务本科教学,注重信息化建设对本科教学的服务与支撑;教学管理信息化,实现了从学生入学注册到毕业离校等教学运行管理全流程的信息化管理。


以评促建:专业结构不断优化


作为地方综合性大学,强化学校的使命担当,坚持融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于专业规划,秉持与时俱进的精神,适时调整专业发展规划。“十三五”时期,学校把握省市高水平大学建设的重大机遇,立足省市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面向经济发展主战场,紧紧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产业结构调整和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科技研发与服务需求,对现有的理工类专业进行升级改造,并新建一批能对接广州市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相关专业,建成布局较为合理、结构优化、有特色的专业布局。


截至2017年底,我校共有本科专业87个(2017年本科实际招生专业84个),7个专业停止招生,新增了物联网工程、机器人工程、特殊教育等专业。在此基础上,学校将于2018年新停并21个专业,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提高理工类专业比重,同时新增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数字媒体艺术等新兴产业及新经济发展所需专业。


学校注重专业特色的培育,坚持以需求为导向,致力于提升专业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能力与贡献率。依托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的资源,建有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及1个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53个省、市级优势专业,形成了国家级、省市级、校级三级优势、特色专业建设体系。2017年,学校启动新一轮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包括:推进以选课制和弹性学制为核心的学分制改革,实现“一生一方案”,“一生一课表”;加强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加大各类选修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力度;优化课程结构,赋予学生选课、选教师、选学习计划的自主权,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优化提升:打造多样课程资源


学校出台了《广州大学“十三五”本科课程建设规划》,要求各专业按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的要求,加强课程重组与整合,实现课程内容与结构的整体优化;坚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处理好理论与实践、教与学之间的关系,注重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优先建设在课程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在学科领域内起主干和基础作用,在人才培养方面对培养目标起决定作用的课程。一是构建了具有广大特色的课程体系,打通专业基础课程壁垒,培养具有广大底色的高素质人才。二是推进实践教学课程改革,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三是优化通识课程体系,促进不同学科的交叉与渗透。


C177


学校不断推进课程改革与建设,注重课程的开放与质量的提升,通过课程信息化建设,提高课程建设质量,确保有充足的、优质的课程可供学生选择学习。在强化通识类课程体系建设的同时,重点抓好校级、省市级和国家级三级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全面提升课程建设质量和水平。截至2017年,学校共建有各级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和精品视频公开课169门,其中国家级8门、省市级83门、校级78门,形成“国家级—省(市)级—校级”精品课程体系。


开放办学:拓展育人渠道


学校充分利用广州毗邻港澳、面向世界的区域优势,大力推行开放办学发展战略。一方面高度重视与港澳台高校的交流与合作,特别重视港澳台地区招生,以及教师和学生交流工作。另一方面,先后与30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00所大学和科研院所建立教育与科技合作关系,开展了近50个联合培养项目和交换生项目,包括2+2项目、1+2+1项目、3+1+1项目、国际学生交换交流项目、海外研修项目、带薪实习项目等合作项目,并与法国、美国高校联合设立试点学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此外,学校积极推进与境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共建国际科学研究合作平台,倡导国际多学科、跨学科的协同合作研究与创新,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截至2017年,建立了国际合作平台15个,其中国家级国际合作示范基地1个、省级国际合作平台4个。


为拓宽“开放协同”渠道,建立了学校、行业、企事业多方协同的人才培养机制。引入优质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先后建立了337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实现校企协同育人资源共建。鼓励各专业学院积极同相关行业企业展开合作,开展协同育人工作。完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建设,立项建设一批校企协同育人基地及校企协同育人课程,实现学校培养与行业需求的融合


108EA


本科普高招生电话:020-39366232    EMAIL:zhaosb@gzhu.edu.cn
招聘联系电话:020-39366235(招聘信息发布、宣讲会安排)   EMAIL:gdjy@gzhu.edu.cn 或 642821608@qq.com
版权所有:广州大学招生就业处  地址:广州市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

您是第   个访问本站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