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广大6项!
时间:2022年05月27日 19:04      点击:

近日,根据广东省教育厅发布的《关于公布2021年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的通知》,我校获6项省级教育教学成果奖。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同时,我校参与了中山大学牵头主持的特等奖项目1项,汕头大学牵头主持的一等奖项目1项。


近年来,我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致力于培养具有广大底色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不断加大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力度,形成了一系列具有示范效应和推广价值的高水平教育教学成果,有力推动了人才培养质量实现新的提升。


我校获奖项目如下:


AA70


各成果简介:


1认证驱动  产教协同: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卓越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


47DC6


我国2016 年正式成为国际工程联盟《华盛顿协议》成员国以后,在工科专业建设中持续推进实施与国际接轨,以学生为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工程教育认证(简称认证)。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全面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海绵城市建设、黑臭水体治理、智慧城市建设对给排水科学和工程专业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人才培养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面对认证要求和行业发展新形势,专业教育理念滞后、跨学科交叉融合不足、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不足、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亟待完善。


该成果依托广东省“卓越给水排水工程师人才培养计划”,以认证为内在驱动、产教融合,协同推进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较好地满足了国家战略、产业需求和社会未来发展对传统工科“新的要求”。立足广东、面向全国,引领和带动地方院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改革。


2“五育并举”全学段全覆盖育人模式的实践与创新


1ECAF


培养德智体美劳(简称“五育”)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高校的根本使命。“五育”自提出之初便指向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其目的是培养完整的人。


广州大学自2000年7月合并组建以来,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五次调整,智育体系日臻规范,但特色不够鲜明,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有制度安排,但存在目标虚泛、评价缺位、平台抓手单一、参与度低、受益面窄等问题。2015年,学校全面启动高水平大学建设,构建与学校发展步伐相匹配、五育并举的教育模式日益迫切。2017年3月,学校召开高水平大学建设人才培养专题会议,提出“德才兼备、家国情怀、视野开阔,爱体育、懂艺术,能力发展性强”24字人才培养目标,全面开启“五育并举”全学段全覆盖育人模式的实践与创新。


该成果秉承产出导向和学生中心理念,以24字人才培养目标为引领、以德智体美劳五大系列课程体系及文体艺阅劳等五大中心为依托、以“广大五礼”为平台、以学生素质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为抓手、以“1+13+N”配套制度为保障,贯穿一至四年级全学段、覆盖全体学生,致力于实现所有学生各项素质的全面发展。


3心理健康类课程PROBE五步探究教学法的探索与实践


291DE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压力越来越大,心理危机问题越来越多,培养心理健康服务领域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十分重要和迫切。全国 300 多所拥有应用心理学专业的高校开设了心理健康类系列课程,但普遍存在教学内容缺乏新颖性和前沿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究性较低、课程目标的达成度不高等问题。


本成果基于创造性教育理论,秉承学生中心、目标导向的教育理念,20 余年来,历经初步探索、模型建构、团队建设与推广应用等四个发展阶段,逐渐形成了“PROBE 五步探究教学法”,取得了理想的推广应用效果。 


“PROBE 五步探究教学法”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提升学习的高阶性,基于“创造性教育理论”而构建的一种教学模式,它将课堂教学过程具体细分为“五个步骤”、要求做到“三个必须”(简称“三必”),体现“五度”特色。其中:“五个步骤”是指提出问题、探究学习、开放交流、最佳讲授和拓展延伸。“三必”是指“三个必须强调”、“三个必须注重”和“三个必须结合”。“五度”是指课堂教学要有深度、广度、难度、新颖度、情感投入度。



4面向国家战略的扶贫资源育人实践与创新


55A11


作为长期研究乡村扶贫与乡村振兴的团队,自 2013 年开始,团队成员开始推进与精准扶贫有关的研究课题、人才计划与教改项目,并取得了丰硕成果。经过多年的酝酿、设计与完善,2016 年以来,团队积极发掘精准扶贫的文化价值、时代价值、教育价值和传承价值,积极转化教育教学资源,并将其应用于大学校园的育人实践中,产生了明显的社会影响。


本成果以开发扶贫资源进研究、进社会、进校园、进课程、进心灵为目的,以发挥扶贫资源的教育功能与育人功能为引领,以构建扶贫资源“科研育人、实践育人、课程育人、活动育人、精神育人”五大育人体系为抓手,以激励青年学生爱国爱党爱人民、培养青年学生责任担当精神、引导青年学生到乡村创业就业为目标,让大学校园的立德树人真正成为有情有义有温度的教育过程。



5基于院-校协作的多元一体民族融合教育模式构建与实践


448FA


多民族文化交融是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关键。聚焦城市少数民族学生及少数民族随迁子女的文化适应与认同问题,广州大学与广州市回民小学开展合作行动研究,以“中华民族一家亲”为宗旨,从管理、课程、教学、评价和家校关系等方面进行文化交融的理论和实践探究,共同构建了多元一体的民族融合教育模式。协作内容如下:

(1)协同建设融和共生的管理文化,促进各族学生的情感认同;

2)共同研制了一体多元的课程体系,设置了多民族协作史、民族特色文化等课程,引领多元文化的对话;

(3)合作实施互惠相长的“文化对话教学法”,有效提升了师生文化理解力;

(4)共同构建和美共进的增值性过程评价机制,促进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5)协作建设和合共美的校-家-社协作文化,用校风引领家风、社风,将民族融合意识渗透到每个家庭和社区。


成果惠及省内外共同体学校的 10 多万名各族学生;相关学校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广州市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等省市以上荣誉 50 多项;民族融合团队获省市级以上荣誉达 2000 多人次;20 多位教师获省特级教师等称号;吸引国内外 100 多个团体来校交流。



6大学引领,协同驱动:中学人文经典教育的模式创新与实践


22C6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强调应把“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人文经典能够浸润人心,加强中学人文经典教育,既是语文课程的目标要求,更是回归育人根本的必然路径。


本成果经前期研究实践,后依托国家语委重大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材建设与传承实践验证研究”,构建了大学引领、大学与中学协同的中学人文经典教育创新模式,解决了经典教育深度不够、资源不足、效果不彰的问题。

(1)通过大学的学术引领,按照人文经典的内涵,搭建 5 大模块超过 50 个核心讲座,建成收录广州地区 182 所学校 341 个实践案例的中华经典诵写讲案例库;

(2)根据不同中学特点,制定广州市第七中学、从化区吕田中学等多个差异化人文经典教育方案,推进大学与中学协同实施机制;

(3)遵循浸润化育规律,形成“经典导读—文本细读—体验领悟—人生浸润—价值认同”人文经典教学模式。


成果自 2014 年起在广州市第七中学实践,推广至从化区吕田中学等 10 所中学,育人效果良好,深化了经典文化在中学校园的传承,提升了中学人文经典教育的高度。以此为重要依托获教育部重大课题、广东省创新团队、国家级一流课程立项,获广州市教学成果培育项目和广州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




本科普高招生电话:020-39366232    EMAIL:zhaosb@gzhu.edu.cn
招聘联系电话:020-39366235(招聘信息发布、宣讲会安排)   EMAIL:gdjy@gzhu.edu.cn 或 642821608@qq.com
版权所有:广州大学招生就业处  地址:广州市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

您是第   个访问本站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