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院(师范学院)
School of Education(Teachers College)

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师范学院)于2001年7月正式组建,由广州师范学院、广州教育学院(广州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原广州大学、华南建设学院等单位的相关教育学系、所、中心合并成立。学院历史可追溯到1953年成立的广州教育学院教育学系。学院下设教育学、小学教育、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教育技术学等7个本科专业,在校本科学生1240人。现有教育学一级学科博士(Ph.D)授权点、教育博士(Ed.D)专业学位授权点以及教育学、心理学两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拥有教育硕士、应用心理两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在校研究生606人。学院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积极推进教育学博士学位点建设和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教育学、心理学)建设,教育学科拥有广东高校省级重点平台1个、省级创新团队1个、广州市协同创新平台1个、与台湾屏东大学联合建设教育政策研究中心1个。心理学科拥有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1个。学院还拥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教育与学习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广东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3门、广州市精品课程1门;广州市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 学院设有广州大学心理与脑科学研究中心、高等教育研究所、脑与认知科学中心、粤港澳大湾区社会发展与教育政策研究院、广州大学教师教育综合技能训练中心等机构,以及广州市未成年人心理咨询与援助中心、广州市中小学心理健康培训中心、广东省幼儿园园长培训中心等社会服务机构。
专业介绍
小学教育
1、学制、学位
学制4年,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
2、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立足本土兼具国际视野,适应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具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先进的教育理念、良好的师德及科学人文素养,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有研究意识与研究能力、实践能力强,学有所长、兼具特长,胜任小学教育教学、研究及管理,有教育情怀的教育工作者。
3、核心课程
教育科研方法;课程与教学论;中外教育史;小学生品德教育;教育哲学;小学班级管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政策与法规;小学教学技能与训练;小学教师专业发展
4、专业特色、在省内外的影响力
本专业主要面向广东省尤其是广州市小学教育,以培养有教育情怀的小学教育工作者为目标,采取综合培养、全面发展、第二专业选修、形成特色(专长、特长和爱好)的“专业加特长”人才培养模式。
5、职业发展方向
毕业生可成为小学教育科研和教育教学改革的骨干教师、各级教研室小学教育科研工作者、教育及相关行政部门公务员、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儿童教育和康复机构、儿童福利及儿童权利保护机构等部门的培训师资和管理人员;同时,为教育学或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教育输送生源。
6、专业的社会发展前景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国家确立了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小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得到全社会的高度关注,本专业的发展前景广阔。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学风严谨、奋发有为,一直是我校大学生的优秀代表。小教111、121、131、141四个班级连续4年被评为广州大学优良学风标兵班(每年全校只评10个标兵班);12级小教和14级小教学生共获广东省大学生“挑战杯”竞赛特等奖三项,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一项。
应用心理学
1、学制、学位
学制4年,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2、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熟练掌握心理学专业知识与技能,能在相关领域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与干预、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或其他心理学应用的高素质创新复合型人才。同时,本专业也为心理学科及其他相关学科输送高质量的研究生生源。
3、核心课程
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心理统计、心理学史、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心理测量、认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学校心理辅导。
4、专业特色、在省内外的影响力
广州大学心理学科建设有着悠久的历史。1984年,以中国实验社会心理学奠基人吴江霖先生为带头人,获得我国第一个社会心理学专业硕士点。2010年获得心理学一级学科硕士点,2015年获得应用心理硕士专业硕士点。2018年,协助教育学获得一级学科博士点。当前,应用心理学专业是广东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拥有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实践实习基地及1门广东省精品视频公开课、2个省级教学团队,5部国家规划教材。在人才培养方式方面,该专业尊重学生志趣,进行“分类培养”。针对有志于科学研究的“未来科学家”,通过“拔尖创新人才实验班”等形式,让学生有机会全程参与导师的科学研究,重点培养科学研究的能力;针对有志于实践应用的“未来实践家”,通过“校企协同育人实验班”等形式,让学生有机会学习系统的心理学应用技术并在学校、企事业单位等长时程参与现场实践,重点培养实践应用的能力。
5、职业发展方向
本专业毕业生能胜任各级各类学校的心理健康教师,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大中型企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骨干;各类社会调研、市场调查与管理咨询机构从业者;公检法系统、戒毒机构、心理医院等部门与心理学相关的从业人员;社会工作师,社区医院、社区心理咨询中心、婚姻介绍所或其他相关公共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同时,本专业也为心理学科及其他相关学科输送高质量的研究生生源。
6、专业的社会发展前景
应用心理学研究心理学基本原理在各种实际领域的应用,包括工业、工程、组织管理、市场消费、社会生活、医疗保健、体育运动以及军事、司法、环境等各个领域。随着经济、科技、社会和文化迅速发展,应用心理学有着日益广阔的发展前景。
教育技术学
1、学制、学位
学制4年,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2、培养目标
教育技术学是教育科学与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相融合的一门交叉学科。本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广东省经济文化教育发展所急需的、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及实践经验,熟练运用专业技能、信息技术解决教育问题,掌握信息化教育理论、数字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及应用技能,具备从事信息技术教育、教育科技产品研发与应用等的专业知识与能力的高素质创新性人才。
3、核心课程
教育技术学概论、教学设计、教育技术研究方法、教育产品界面设计、教育影视编导、程序设计、网络教育软件设计与开发、STEAM课程开发、虚拟现实技术、培训课程设计与开发。
4、专业特色、在省内外的影响力
本专业建设以“互联网+教育”为指引,以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创新应用为目标;以科学素养、人文修养、艺术创意、立足应用、面向未来,服务教育为指导;以网络和数字媒体技术为教学重心,注重技术的实践性、先进性和综合性;以教育技术专业实验室为支撑、以教育科技企业为依托的校企合作,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本专业在广东省具有良好的声誉和较强的影响力。
5、职业发展方向
通过培养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能力、信息化教育教学资源与平台(如在线课程、微课、教育游戏等)设计与开发能力、教育科技产品(如机器人、教育APP等)开发与应用能力、创客课程及STEAM教育开发能力、信息化教育环境设计、运维与管理的能力、企事业单位培训与绩效管理能力,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毕业生能够胜任各级各类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工作、企事业单位绩效管理者与培训设计师工作、教育科技产品研发与应用工作,能够推动教育信息化创新发展及为信息时代学习型社会建设服务。
6、专业的社会发展前景
随着信息技术、移动通讯技术的发展,智慧教育兴起与普及,国家倡导在基础教育开展STEAM教育、人工智能教育,需要大量的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前景广阔,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生大有可为。
学前教育
1、学制、学位
学制4年,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
2、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一定学前教育情感智慧、理性智慧和实践智慧,较强适应能力、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学前教育本科毕业生。
3、核心课程
学前儿童卫生学、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学前儿童游戏、幼儿园课程、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幼儿行为与观察、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学前儿童美术教育。
4、专业特色、在省内外的影响力
“三慧+三通”教育智慧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的专业特色。“三慧”包括情感智慧、理性智慧和实践智慧。“三通”包括:贯通两年的教育见习、贯通一个学期的教育实习、贯通教育理论和教育技能的“成果汇报”。
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实力雄厚、年富力强,既有影响力的专家,也有朝气蓬勃的青年博士,在幼儿发展与教育和学前教育政策研究方面具有国内影响力。
5、职业发展方向
主要为幼儿园、早教中心等托幼机构培养骨干教师,也可继续攻读研究生或到教育行政部门、新闻出版部门等从事学前教育相关工作。
6、专业的社会发展前景
“我的第一专业是英语。大宝出生后我觉得教育孩子非常重要,于是开始攻读学前教育研究生。现在我用学到的方法和理念与孩子互动,实在是太妙了!早读学前教育就好了。”——2016级研究生洪浩才
“在学前教育专业学习中,我感受到了孩子纤尘不染的童真和爱意,感受着专业的温暖、唤醒、感染和改变。在幼儿园里,我不仅喜欢跟孩子相处,更懂得了带着理解和尊重与每一个人相处。”——2012级李靖雯
“我是理科女,但我坚定地报读了广州大学学前教育专业。现在我是几百位中专幼师生的老师,不仅教会她们在幼儿园里科学保教,还影响他们成为了未来的好妈妈。加入我们学前教育大团队,你将与事业和孩子左拥右抱,幸福感与成就感爆表!”——2008级余燕宁
特殊教育
1、学制、学位
学制4年,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
2、培养目标
本专业立足于服务本土、领先发展的原则,力求培养“理论实、实践丰、能力强、创新足”的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学生兼具特殊教育与小学普通教育的学科知识与技能,拓宽就业渠道;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与实践活动能力,夯实职业本领;培养学生专业研究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提升职业发展潜力;培养学生特殊教育科学研究与实践的技能,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连接。为社会培养掌握现代特殊教育理念、拥有多学科知识技能、兼具国际教育视野、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具备实践创新精神、富有人文科学素养、思想政治坚定、能够满足时代发展需求的特殊教育专业人才。
3、核心课程
人体解剖与神经生理学、教育学基础、心理学基础、特殊教育学概论、特殊教育史、特殊儿童评估、特殊儿童康复概论、应用行为分析、特殊教育研究方法、融合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个别化教育计划、发展心理学、特殊儿童游戏治疗、自闭症儿童心理与教育、学习障碍儿童心理与教育。
4、专业特色
本专业关注社会身心障碍者的教育、生活与发展;关注社会资优与特殊才能者的潜能发展与教育;关注特殊教育教师、资优教师的培育;关注身心障碍者福利机构、残疾人康复中心、身心障碍基金会和早期治疗机构等教保人员的培育;关注身心障碍者的康复,培养能够运用辅助科技帮助身心障碍者康复与矫治的专业人才。
5、职业发展方向
特殊教育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明显,学生毕业后能够在特殊学校、开展融合教育的普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在特殊群体相关的企事业单位从事管理、研究、服务工作;到各类特殊儿童康复、教育机构从事干预、康复与服务工作;学生还可以继续特殊教育硕士与博士研究生的学习深造。
6、专业的社会发展前景
特殊教育是促进特殊人群全面发展、帮助特殊人群更好地融入社会的基本途径,也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特殊教育政策的不断优化和强化实施,整个社会对特殊教育教师、融合教育教师的需求在未来10-20年都处于上升状态,该专业发展前景广阔。
师资力量
一、概况
教育学院是一个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于一体的学术单位。现有教职工103人,其中专任教师88人,教授25人,副教授30人,博士生导师15人,硕士生导师59人。
二、名师介绍

刘晖,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广州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广东省一级重点学科教育学科带头人、一级学科教育学硕士点负责人。主要学术兼职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教管理研究会常务理事、广东省高等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广东省教育政策与规划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曾荣获“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称号。
主要研究领域和方向是高等教育学原理和教育基本理论。英国斯泰福大学高级访问学者,台湾屏东大学客座教授。出版学术著作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有16篇次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转载。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2项、省部级规划课题10余项。获得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项、广东教育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一等奖1项。有关大学治理体系、大学办学特色、英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研究产生较大影响;关于高等教育资源配置、高等教育“中国模式”、教育基本功能、教育理论逻辑起点的创新观点受到学术界关注。主持的研究中心和平台成为地方政府教育政策咨询的智库。

吴开俊,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教育学院教育经济研究所所长。
从事教育经济学教学与研究工作,研究领域为教育经费筹措与成本分担、流动人口与教育公平、研究生教育质量与结构优化等。系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经济学分会常务理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院校研究分会常务理事,广东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副理事长、秘书长,广东省青少年素质拓展研究会副会长,《教育与经济》等学术期刊编委。系第三届广东省宣传思想战线优秀人才“十百千工程”第一层次培养对象,广东省高等学校第五批“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广州市优秀专家。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多项。曾获教育部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2项、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3项。2011-2012年德国海德堡大学访问学者。

白杰瑞(Gerard A. Postiglione,美国教育研究学会院士(AERA Fellow),主要的研究领域为中国和东亚的教育发展,为国际顶尖的教育研究学者。发表的各类学术文章和著作章节超过150篇,出版的专著和编著多达16种。白杰瑞教授是国际英文学术刊物《Chinese Education and Society》和4个国际学术书系的主编,以及20多种国际性学术刊物的编委成员。先后获得过香港大学杰出研究生导师奖,并两次受北美比较与国际教育学会颁发最佳学术著作奖。2014年,被香港特别行政区研究资助局授予人文和社会科学权威学者奖,2015年,被北美比较与国际教育学会授予终身成就奖。
白杰瑞教授曾先后担任中国教育部、亚洲发展银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银行、卡耐基基金会、经合组织(OECD)等多个组织机构的顾问专家,目前还是美国核心智囊机构“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的成员。白杰瑞教授曾受邀为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做政策咨询工作,曾接受中国中央电视台、美国CNN电台采访,并受邀为《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南华早报》等国际媒体撰稿,就中国教育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发表评论。加盟广州大学前,他先后担任过香港大学教育学院政策管理与社会科学系主任,华正中国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以及香港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职务。

王卫东,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教育管理方向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广东省高等学校第四批“千百十人才工程”省级培养对象;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分会常务理事;广东教育学会教育哲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
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基本理论、基础教育与教师教育。近年来,主持或参加“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困境及其超越”等国家、省、市级课题20余项,已出版《现代化进程中的教育价值观》(专著)、《基础教育新概念》(丛书)、《学校文化新论》、《教师专业发展探新:若干理论的阐释与辨析》《教育原理与改革热点》等论著、教材10余部(套),在《教育研究》等教育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

曹卫真,教授,硕士生导师。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广东省高校教育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第二届广东省思想宣传战线优秀人才“十百千工程”培养对象,广东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信息技术学科指导组成员。
主要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数字化学习环境与资源。在《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主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广东省教育技术项目、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五”以来的规划课题等科研与教学研究项目多项。科研与教学成果分别获教育部和新闻总署颁发的第四届全国优秀教育音像制品三等奖、教育部科技司网络教育论文一等奖,广州市高等学校第五届市级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等。

叶浩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第九届、第十届中国心理学会副理事长,2005年至2013年担任权威期刊《心理学报》副主编。2001年至今一直担任《心理学探新》副主编。在《心理学报》 、《教育研究》 、《自然辩证法研究》 、《社会科学》等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主编的《心理学通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心理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西方心理学历史与体系》(人民教育出版社)为国家规划教材,为全国大多数高校心理学系开设心理学史课程的首选教材。
目前主要关注具身认知和镜像神经元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获得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和全国教育学科规划优秀成果二等奖。

聂衍刚,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广州大学教务处处长、广州人心理与行为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学会理事、广东省心理学会副会长等。从事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教研工作,重点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与辅导、自我意识、社会适应与积极人格等问题,发表论文110余篇,其中SSCI论文11篇,出版专著3部,主持国家自科基金课题1项,国家社科基金课题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课题1项及其它省部级课题10余项。获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与三等奖、广东省哲社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等。

傅世敏,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籍贯浙江东阳,九三学社社员。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本科,中科院心理所生物心理学硕士,中国科大生物物理学博士。曾在中国科大北京认知科学开放研究实验室、英国牛津大学实验心理学系、美国Catholic University of America心理系、George Mason University心理系、清华大学心理系等教学和科研机构工作。研究领域为认知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技术包括行为、EEG/ERP、fMRI等。在选择性注意、汉字认知、面孔加工的神经机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国际水平的研究成果。共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SCI/SSCI论文30余篇, SCI他引400余次, 发表期刊包括Human Brain Mapping, NeuroImage, Biological Psychology, Psychophysiology,中国科学,心理学报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教育部项目多项。曾任国际心理生理学会(Society for Psychophysiological Research, SPR)拓展委员会委员,现任中科院行为科学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学会普心和实验心理学专委会委员、中国心理学会脑电技术专委会委员、《心理学报》和《心理科学进展》编委,是Society for Neuroscience、Cognitive Neuroscience Society、Society for Psychophysiological Research等会员,30多家国际和国内刊物审稿人。

杜建政,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66年10月生,汉族,籍贯河北鹿泉。1983年考入南开大学物理系,后转入社会学系,获法学学士,毕业后曾在报社、电视台从事新闻采编工作。1993年在西南师范大学心理所获教育学硕士学位。1999年在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获理学博士学位。1999-2001年在中科院心理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1年任职教授。曾在河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和广州大学教育学院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为本科生主讲普通心理学、心理测量、心理统计,为研究生主讲记忆心理学、多元统计与统计软件使用、实验设计与研究方法、认知心理学进展等课程。
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心理和认知心理学。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在《心理学报》、《心理科学进展》、《心理科学》等学刊上发表专业论文40余篇,研究内容涉及内隐记忆、内隐学习、记忆错觉、专家记忆优势效应、创伤后应激障碍、国民公正观等多个领域。出版专著《内隐认知加工的探索》和教材《记忆心理学》,均获省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

邢强,博士(后),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心理学会教育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理事,广东省心理学会副秘书长、理事,广州市心理学会副理事长。从事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教学与科研工作,主要关注类别学习的认知神经机制、创造性思维的心理机制、心理健康教育等问题,发表论文80多篇,其中SCI论文2篇,中文权威20余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1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3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2项,省部级项目4项。研究成果获得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
就业深造情况
1. 各专业就业率
教育学院2016-2018年就业率(单位:%) |
|
教育技术学 |
教育学(小学教育) |
心理学 |
应用心理学 |
学前教育 |
2016年 |
98.04% |
97.56% |
96.50% |
98.65% |
98.24% |
2017年 |
95.65% |
100% |
97.37% |
97.70% |
100% |
2018年 |
100% |
95.52% |
94.29% |
92.59% |
97.44% |
2. 本科生就业情况
(1)就业分布情况
教育学院2016届毕业生各专业就业分布概况(本科)
就业行业及单位流向(百分占比)

教育学院2017届毕业生各专业就业分布概况(本科)
就业行业及单位流向(百分占比)

教育学院2018届毕业生各专业就业分布概况(本科)
就业行业及单位流向(百分占比)

(2)知名就业单位
政府机关:公检法系统、省监狱管理局
事业单位:广东省各市各地区教育局下属各中小学、幼儿园
社会团体:广东省残疾人联合会、街道社区综合服务中心
大型企业:深圳华为、南方航空、汇丰银行、立白集团、海印集团
(3) 毕业生深造院校
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教育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中国人民政法大学、中国传媒大学、西南大学、暨南大学、北京体育大学、意大利帕多瓦大学、英国莱切斯特大学、英国斯托尔城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
国内外交流项目
1.项目名称:赴台湾交换生项目
项目概况:
每年分别于春季学期和秋季学期,各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赴台湾屏东大学、台湾台中教育大学、台湾高雄师范大学开展一个学期的交流研修,学分互换,含公费与自费。该项目自2010年起,已经选派了来自教育学、小学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学前教育学、教育信息技术学等各专业学生共计60人赴台交换学习。
2.项目名称:赴意大利帕多瓦大学交换生项目
项目概况:
每学年选派1至2名学生,赴意大利帕多瓦大学交流学习。新生入学第一学期申请报名,选修一年意大利语课程,可计学分。学校通过意大利语考试择优选拔学生赴意大利帕多瓦大学作为交换生进行为期一年的专业学习,学分互换。至今教育学院已共计有心理学、应用心理学、教育学、教育信息技术学等专业15名学生赴意大利交换学习。
3.本科学生第二校园访学项目
项目概况:
每年或每学期,由学校出资,选拔优秀学生赴双一流高校进行为期一周的第二校园访学,深入国内重点高校学生课堂、生活、学习等日常活动中,感受高水平大学的浓厚的学术氛围和独特的校园文化气息。目前,教育学院共计有各专业62名本科学生,赴北京师范大学、西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开展了第二校园访学活动。
优秀校友





联系方式
院招生咨询电话:39366729、39366751
联系人:陈老师、罗老师
学院网址:http://jyxy.gzhu.edu.cn/
微信公众号:gzdx-jyx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