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院
Law school of Guangzhou University

学院介绍
广州大学法学院,Law school of Guangzhou University,于1984年始创,2000年正式组建,2006年获法学理论硕士学位授予权,2011年获法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2年获批省“法学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013年获批省校外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项目,2014年获批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
下设五个教研室和广州律师学院、公法研究中心、检察理论研究中心、立法研究中心和不动产研究中心等机构。法学院与广州大学人权研究院联合进行法学研究与法学人才培养,在法学理论、宪法与行政法、刑法、诉讼法、民商法、国际法等六个方向培养硕士研究生。
师资力量雄厚,在编专任老师55名,其中18位教授,含3名二级教授,2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政府津贴,1名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
法学学科研究机构层级较高。一个国家基地:广州大学人权研究院于2011年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级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三个省级研究基地:广州大学广东省地方立法研究评估与咨询服务基地(省人大常委会立法研究基地)、粤港澳大湾区法制研究中心(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广州大学人权研究中心(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法学院拥有优良的教学与科研条件。校图书馆设有法律分馆;学院建有法学实践教学中心、模拟法庭、法庭科学实验室;学院与广州市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合作建设有“广州大学法律援助站”。

四院联合迎新晚会

珉灿杯辩论赛

国际刑事法院模拟法庭竞赛
师资力量
法学专业目前拥有在编专任教师55人,其中教授18人,含3名二级教授,2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政府津贴,1名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副教授18人;博士学位获得者43人,有海外经历的老师20多人,硕士生导师27人。近5年主持4项国家社科重大与重点项目,国家社科一般项目及省部级项目25项;在《法学研究》《中国法学》等权威和核心期刊发表50余篇论文,出版30余部专著;获5项省部级社科成果奖。近五年科研到账经费总计达1348.21万元。

1.郭道晖:著名法理学家。
曾任中国法学会研究部主任,《中国法学》杂志社总编辑。个人专著有《中国法律制度 》、《走向民主法治新世纪》等,并主编《当代中国立法》(四卷,国家八五重点课题)、《当代法学争鸣实录》等共20多本。其事迹与贡献载入《当代中国法学名家》(2006年)和《中国人物年鉴》(1990年)、《中国法学家辞典》(1991)、《中国当代著名编辑记者传集》(1994)、《国际名人传记辞典》(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1995)、《世界名人录》(1997)等书。

2.应松年: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
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名誉会长,曾任广州大学公法研究中心主任。第九届、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内务司法委员会委员。在理论研究、培养人才、行政法制建设、提高干部和群众的行政法律意识以及国际学术交流方面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应松年教授即担任研究组的主要负责人,先后组织或参与《行政诉讼法》、《国家赔偿法》、《行政处罚法》、《立法法》、《行政许可法》、《行政强制法》的研究和起草工作。

3.董皞:教授,法学博士,博导。
现任广州大学公法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广东省社科基地澳门法制研究中心主任,广州大学粤港澳大湾区法制研究院院长,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地方立法研究评估与咨询服务基地主任。兼任中国行政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广东省法学会副会长、《法治社会》杂志总编,广东省法官检察官遴选委员会主任。曾任广东省珠海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党组书记、广州大学副校长。出版个人专著《司法解释论》等法学学术著作20余部,在《法学研究》、《中国法学》、《政法论坛》等十多家国内权威或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

4.张泽涛:二级教授,博导,法学院院长,诉讼法学科带头人,曾获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2013年入选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并被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曾在《中国法学》、《法学研究》等权威和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80余篇,数十篇被《新华文摘》等全文转载或转摘;主持国家社科基金3项。

5.应飞虎:二级教授,博导。
曾获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第六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首届鹏城杰出人才奖等荣誉。近年获得教育部、司法部等各类机构颁发的学术奖励20项,在《中国社会科学》《等杂志和报纸发表论文90多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等多项。

6.刘云生,二级教授,博导,民商法学科带头人。
《中国不动产法研究》主编;不动产研究院院长;广州市政府法律顾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首席专家。

7.陈刚:教授,法学博士。
中国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东北亚民事诉讼法制国际研讨会会长,创建我国第一所专门研究比较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所,在国内外期刊杂志上发表了数十篇论文,带领民事诉讼法学科在国内外举办了十多次高端国际性学术研讨会,扩大和提升了本学科在国外内的知名度。

8.曾赟,教授、法学博士、博导。
主要从事刑事法学研究,在刑事实证领域较具影响力;创设了再犯风险评估技术和预防行政概念范畴。在《法学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主持省部以上项目6项;出版学术专著2部。

9.邵维国,教授,法学博,出版《刑法总论》等专著6部。
在《中国史研究》、《法商研究》、《法制与社会发展》、《当代法学》等刊物发表论文50篇。主持省规划基金、法学专业综合改革等项目5项。

10.周少华:教授,法学博士。
2010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在国内重要法学期刊发表法学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7篇论文发表在权威期刊《法学研究》上,出版个人专著2部,主编著作1部,副主编著作3部。主持并独立承担司法部部级项目2项(2003年,2015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2006年,2017年)、江苏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2013年)。7项成果分别获教育部、司法部、陕西省等省部级以上优秀成果奖。

11.李明:教授,法学博士,法学院副院长。
中国刑事诉讼法研究会理事,广东省诉讼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广州市诉讼法学研究会会长,广州市羊城学者。主持国家级、省部级、市厅级课题10余项。在《中国法学》(英文版)、《法学》、《中国刑事法杂志》等各类核心期刊发表文章60多篇,撰写专著《监听立法制度研究》,主编《刑事诉讼法》、《证据法》等教材两本。

12.蒋银华:教授,法学博士(后),法学院副院长。
兼任广东省人大立法咨询专家、广东省人民检察院、广州市委法律顾问等。主要从事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司法制度方向的教学与研究。主持2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2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2项省哲社规划项目;在《中国法学》等刊物发表论文共计30余篇,其中CLSCI刊物发表12篇,多篇论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转载;出版专著《国家义务论》《新时代人权司法保障研究》。

13.袁碧华:教授,法学博士。
硕士生导师、民商法学学术带头人。兼任广东省人民检察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广东省金融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广州市金融法学研究会会长等。主要从事商事公司法学、金融法学方向的教学、研究和实务工作。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司法部项目等国家和省部级项目6项。在《中国法学》等刊物发表论文近50篇;出版专著《我国公司资本制度改革研究》等2部。
就业深造情况
1.就业率
毕业年份 |
就业率 |
2016年 |
96.15% |
2017年 |
96.25% |
2018年 |
95.89% |
2. 就业分布、知名就业单位
法学院2015-2017年本科毕业生就业分布情况(单位:%) |
|
升学出国 |
律师事务所 |
创业及其他 |
政府及事业单位 |
2016年 |
13.9% |
22.8% |
32.9% |
26.5% |
2017年 |
5.3% |
28.1% |
37.4% |
25.4% |
2018年 |
9.2% |
23.6% |
45.2% |
19.5% |
知名就业单位
政府机关:
广州市越秀区人民检察院
广州市海关
广州市白云机场出入境边防检查站
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
广州市黄浦区人民政府
中国广州仲裁委员会
律师事务所:
北京盈科(广州)律师事务所
广东法制盛邦律师事务所
北京大成(广州)律师事务所
广东广信君达律师事务所
广东南国德赛律师事务所
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广州分所
大型企业:
粤海投资有限公司
招商银行
国药控股广州有限公司
3.毕业生深造院校(可多个院校,不限硕士、博士)
(1)中山大学;
(2)中国人民大学;
(3)中国政法大学;
(4)西南政法大学;
(5)华南理工大学
(6)英国南安普顿大学
(7)英国曼彻斯特大学
(8)英国利兹大学
(9)英国伯明翰大学
(10)伦敦玛丽女王大学
(11)美国威廉玛丽学院
(12)美国东北大学
(13)纽约大学
(14)澳大利亚悉尼大学
(15)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
(16)香港中文大学
(17)香港城市大学
(18)香港浸会大学
(19)澳门大学
学生获奖情况

1.方琨等学生学术科研团队荣获全国大学生第十四届“挑战杯”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国赛三等奖。

2.欧婷等学生学术科研团队荣获广东省第十六届“挑战杯”作品竞赛省赛一等奖。
国内外交流项目
法学院学生积极参加国内外访学交流项目,如中国政法大学、重庆大学、高雄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澳大利亚科廷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等
联系方式
招生咨询电话:020-39366732
网站:http://fx.gzhu.edu.cn
学院微信公众号:gzhula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