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拾趣|仪式感,是庄重还是束缚?
时间:2018年05月09日 23:03      点击:


走红地毯、穿学士服、拨流苏……

这些大学生活里越来越“抢眼”的人文景观,

带着仪式感的庄重和神圣,

日渐成为一项重要的日程。

王小波曾说,仪式感与金钱无关,

与权利无关,更和地位无关,

它是关乎内心深处的爱。

让我们一起来聆听

那些关乎仪式感的,

让人五味杂陈的故事。




记录我日常,伴随我成长


春节在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里,也许是最具仪式感的节日了。小时候的春节,吃年夜饭、看春晚、穿新衣、守岁、放爆竹、拜年、收压岁钱……一套流程下来,每天都有规定的事情,少了一件都不算完整的春节。


在计算机科学与教育软件学院范豪(化名)的新年里,年前的大扫除是颇具仪式感的一件事情。“小时候爸妈就算工作再忙也会抽出时间,在过年之前把屋子打扫干净。他们总说‘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要除去旧年的陈气。”范豪告诉我们。这看似是对一个简单仪式的坚持,却蕴藏了一代家风的传承。“有一年爷爷脑血栓刚痊愈,连站立都困难,可还是踩着凳子偷偷把窗户擦得干净透亮。”他说。老一辈对仪式感的追求,让范豪每每在大扫除时都有不一般的郑重与认真。今年过年,范豪一如既往地郑重收拾了自己的房间,又赶去爷爷家帮忙。这个象征着与过去诀别的仪式,也成为了一年中擦亮亲情纽带的开始。


D8FF



与范豪不同,伴随土木工程学院的彭少(化名)成长起来的仪式,却和食物有关。面食,在彭少的家乡河北,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正月初七、二月二、夏至……我们能想到的节日与仪式基本跟面有关。 “小时候贪吃又性急,每次面还很烫就急着下口。为了让面很快冷下来,我就不用碗盛改用平口碟,再在多个碟之间移动面的位置。”他津津有味地讲述着他的“食面秘方”:“就像工厂的流水线一样,一个盘子就是一道工序,自己仿佛是流水线上的工作人员。” 如今步入大学,学校周边美食各样,可唯有梅苑三楼的面能唤起他对家乡的记忆。“梅苑三楼的面和家乡的做法也有差别,但每当心情不好时,就想吃面,哪怕做法不同,吃完之后总感到重新有了动力。”彭少说:“如果条件允许,我还会要求师傅用盘子装面,因为这总会给我一种高中早起准备上学时才有的朝气感。”


最初爱上一件事情也许是因为它的形式、它的触感,后来开始重复,开始爱到执着,开始成为仪式,是因为有想要回忆的人、重温的感情、坚持的理想。就如同那些年的升旗礼、戴红领巾、包书皮……在琐碎而平淡的日子里给予了我们足以铭记的时刻,给予了成长特殊的蕴意。


心之所向,仪式伴行


从开学礼到毕业礼,两场仪式,联结了肖静(化名)的大学四年生活。2014年,肖静考取了广州大学人文学院。初来乍到,面对陌生的环境和未知的生活,她的心中充满了迷茫与不安。但当她和其他新生们在体育馆内列队,唱着“云山珠水,羊城堂皇,广州大学,在此一方……”的悠扬校歌,听着校长和书记在发言台上激扬话语时,一颗躁动不安的心逐渐产生了对这所大学的认可,萌发了对未来的期待,心中的大学生活也有了雏形。那时候,肖静才真正意识到,自己正式成为了一名广大学子。“虽然开学仪式像例行公事一样,经历了无数遍,但如果没有这个仪式,就没有新学期新开始的感觉了,仪式感让我找到定位和归属。”肖静回忆起当时的场景,笑着说。


C14F


一晃四年,此时再与整个学院的同学相聚,已是毕业礼上。为了让大学生活有个美好的终结,肖静早早就开始准备,试正装、练习穿高跟鞋、想象那天要化的妆容……肖静的高中好友从另外一个城市赶来参加她的毕业典礼,“好友也是刚刚毕业,可惜我没去参加她的毕业礼。她说很高兴没错过我的,还给我送来一束百合。”回想起接过好友花束的那一瞬间,肖静感慨万分,“接过花时真的差点流泪,那时是真的意识到我们都要结束大学生涯,正式成为一名社会人了,幸福的四年已经过去,未来的路还很长……我和好友都不是擅长说肉麻话的人,千言万语,都在那束代表毕业祝福的花里。”和肖静一样手捧鲜花的毕业生们,在毕业礼上郑重地告别大学的时光,迎来全新的自己。“拍毕业照时,大家穿着学士服,向天空抛学士帽……那张照片定格了我大学四年最美丽的结束。”肖静说。


毕业礼是对四年的辛勤付出和心血结晶的一种认可,是与这段学业生涯告别的驿站,绝不是劳动与获得报酬意义上的囫囵吞枣。毕业礼,既是肯定,也是砥砺,这就是仪式感的所在。


在追求仪式感的浪潮中,人文学院的莫柯(化名)对此却持有不一样的态度:“生活本来就是像流水一样慢慢流过,偶尔有惊涛骇浪的地方,最后也会汇成细水长流。所以,仪式感于我就是一种可有可无的虚幻的东西。”


按照莫柯家中的习惯,生日并不需要仪式来庆祝。已经19岁的莫柯,正经的生日也只过两次,都是学校的朋友为他庆祝的。礼物、蛋糕、生日歌……莫柯对朋友们的用心十分感激,但他依然认为:“不过生日也没什么,平时我们玩得开心就好。”同时,他也很不理解特别重视仪式感的人,“劳心费力地为一个仪式做着准备,就为了在某个时刻尽情地宣泄。而平时更多时候却对自己生活的平淡毫无想法。”情人节,要配上烛光晚餐和惊喜礼物;父亲母亲节,要鲜花和朋友圈;生日,要惊喜派对……“生活的本质就是平淡,所有的波澜只是一瞬的火花。”莫柯说。


关于仪式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和选择,但莫柯不赞成的,是带有表演性质的仪式感。在他看来,仪式感更多时候是一个群体的事情。从中国的《礼》,到外国的宗教,仪式以群体为生存土壤,传递某些价值观。从个人角度出发,仪式感因人而异,但它肯定不是必须的。“有时候,在群体的力量裹挟下,我们会无意识地放弃自我思考,仪式成为了一种‘作秀’的手段。”做给别人看的仪式感,会让人忽略日常的体贴,而只是记住庆祝的气派;会让生活少了一份从容,而更加在意旁人的眼光。“有人说我过得糙,说我不懂生活。生活本就无关仪式,脱掉那些繁琐的仪式外衣,认真思考,或许人们更能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莫柯说。


1206E


仪式感之所以受到追捧,无非是人们想为自己平凡的生活赋予不凡的意义。其实,仪式无需多么特别,吃饭前的“我开动了”,回家时的“我回来了”,节日时必定点燃的一盏灯,侨居新家的第一束花……我们不需要“生活家”来教我们如何经营生活,更不能让繁琐的仪式来绑架我们的生活。有仪式感也好,没仪式感也罢,认真去对待生活的点滴,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就是对生活最好的经营。


人生有仪,式存于心


置身于不同的社会浪潮,经受不同思想文化的涤荡,不同时代的人们对“仪式感”自然有着不同的理解。在探讨生活的小仪式之余,我们不妨一同解读人生中的大仪式,挖掘埋藏在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


对于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胡宜安教授而言,仪式感是与人的生命历程息息相关的一件事情,它必须由一个庄重、严格、甚至近乎程序化的仪式来完成,以此给人留下一个美好的回忆


972A


“喜今日赤绳系定,珠联璧合。卜他年白头永偕,桂馥兰馨。”一身西服,予一份隆重;一杯好酒,品一丝香甜;一场仪式,留一生纪念。婚礼,作为人生历程的一场见证,在岁月的笔墨里,仍历久弥新。


“那是一个尚可自足的年代,人们的婚礼还不像现在这么盛大,但是也并不简陋,”兰苑二幢楼管老师刘若(化名)回忆道。“我的婚礼也是这样。”今年五十岁的刘若,眼角已有了衰老的皱纹,但说这句话时,她的笑意从眼角溢出,而昔日的婚礼似乎慢慢浮现在二十年后的今天。


那是九十年代初,那时还没有沉重的贷款,人们只是兢兢业业地做着一份能供养自己与父母的工作,等待着这场一生只此一次的婚礼。结婚那一日,刘若和丈夫早早地就坐在了自家的农用拖拉机上,后座装稻谷的篓子被卸下,刘若的嫁妆整齐又紧凑地摆放在上面——黑白电视机、电冰箱、老式缝纫机和自行车,他们欣喜地载着这些来自女方家的“祝福”前往另一方的家。“当年不比现在了,现在的年轻小伙子都是开小轿车接新娘的了”,刘若笑着说道。对于刘若来说,婚礼是一场朴素却隆重的人生仪式。当时的刘若,既没有亮眼的首饰,也没有漂亮的婚裙,甚至在婚宴仪式上,她只是着一身略显严肃的西服,与丈夫一同向亲朋好友们敬酒。佳人结好,众宾皆喜乐,亲朋好友们敬上一杯又一杯暖胃的酒,欢笑着、调侃着对刘若夫妻说出真心的祝福,家中场地不大,人也不多,但欢笑与祝福却盛满了整间屋子。“他们的祝福,是我收到最好的礼物。”刘若回忆起自己印象最深的片段时说道,她微笑着,仿佛回到了二十年前那场婚礼。如今,也许大家都忘了那些祝福里的一字一句,可任由岁月涤荡人们单薄的一生之后,那些笑脸、真挚的语气却从未消失。它们萦绕在他人的婚姻里,织进他人的一生里。


16BAA


仪式,也许无需用华美的衣物与饰品点缀,甚至也不需要一场奢侈盛大的宴会与庆典来装点。仪式感,也许一杯酒,一句祝福就足以点亮这场足以让人一生铭记的婚礼。


除了婚礼,我们一生中还有非常多仪式,如满月礼、成人礼、祭祀礼等。但毫无例外,每个人一生必然会经历的定是“生与死”。当我们描摹生命的形状时,不可避免地要谈起“死亡”。死亡,是生命的结束;葬礼,则是生命末端一颗点缀的星光。作为国内首个生死学课程的开设者,胡宜安教授对于生死有着独到的见解。“死,是一件大事;葬礼,即死亡的仪式,也是一件不可模糊的大事。”他郑重其事地说道。


在胡宜安看来,葬礼是人生最重要的仪式,而葬礼的仪式感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哀思、悼念、整合上。人们通过哀思、哭丧进行情绪的宣泄,表达自己对死者逝去的悲哀;人们悼念死者,怀念逝者在世时付出的爱,怀念他、赞颂他,这是对生命的敬重;人们通过葬礼进行整合,抛开逝者的功过是非,忘却过往的恩恩怨怨,让生者们凝聚起来,共同携手面对往后的困难与挫折,这是对生者的安慰与砥砺。胡宜安说道:“正是通过葬礼中事无巨细的甚至于无用的仪式,人们对生命进行感恩、感谢,由此生出对生命的感动,然后产生一种自我回归的反思意识。这种自我回归,正是死者对生者最好的祝福。”我们无法想象没有葬礼的一场生命,就如同我们无法想象一个人死后被抛于荒野,任野狗叼走,而无人记起的悲凉。生命短暂且单薄,我们需要仪式感撑起命运的臂膀。死亡的仪式感如此,生命的仪式感亦是如此。


不可否认的是,随着时代变迁,人的生活观念、行为模式会随之发生变化,仪式感之于人们的意义也不尽相同。“无论人类社会如何发展,仪式中的神圣感和庄严感应该被铭记、被保存。”胡宜安强调道。正是这些生命的仪式感,让我们在单薄的生命中得以不平凡,让我们在冷铁卷帙前得以窥见天光。


从仪式读懂生活


现代人好像陷入一种彷徨的境地:一方面我们每天都在走形式,为追求一种“精致的生活”做很多看上去有点“作”的事情;但另一方面,真正的仪式感似乎又正在我们身上消解。比如说我们曾经有过的仪式感,一家人围坐拉家常、看新闻类的家庭仪式在慢慢被消解;一起看春晚、放烟花的民俗仪式也逐步消失了......许多人会对此感到疑惑“我们今天生活到底需不需要仪式感?”


BBBE


其实,仪式感是有其重要性的,因为仪式感可以为人标定彼此的关联、约束群体的情感、投射共同的认知。《小王子》里说:“仪式感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个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面对日复一日的日子,我们都应该花点时间琢磨怎样才能活出“花样”。比如花点时间去梳理和思索一天的安排,而不是衣冠不整、灰头土脸地开始了一天的生活,这样的开始定然糊里糊涂、不尽人意。小到生活中的细微之处,我们每天出门前对着镜子整理自己的仪容;见到老师朋友点头、微笑、问好;大到婚嫁、生死都需要仪式,婚礼,是承诺的仪式,使人们学会珍惜眼前人;满月宴、葬礼,是敬畏生命的仪式,让人们学会珍视生命。因为有仪式感,我们平常的日子被赋予意义了,我们言行也会呈现出比表象更深的精神内涵。仪式感使得我们郑重对待自己,郑重对待自己的生活,直至郑重对待这个世界。


然而,仪式不是一层不变的,它是动态的,有新旧更迭的,甚至是蕴含内在张力的。就如同家庭内部旧的仪式消失时,新的仪式也会被尝试建立,现在父母也许不会和孩子一起拉家常、看新闻,但可能会和孩子一起打游戏、一起看电影,甚至一起谈论网络红人、一起说网络流行语。春节期间也许没有一起看春晚、放烟花,但可能会一起刷微信、抢红包。南京大学杜骏飞教授在谈“仪式化生存”一课时曾总结道:“从历史性来观察,社会文化的裂变,阶层文化的重组,迟早会催生新的仪式,同时也会慢慢形成新的社会意识,这其实是时代过渡的一个象征。”因此我们不必为消失的仪式而喟叹,因为人类社会就是如此,“在群体文化的嬗变中不断进化着,仪式感也被迫分分合合、潮起潮落,进而弃旧图新。”


F209


仪式不是为了形式而形式,而是要透过仪式,使彼此的关联得到确认,使得组织内的和谐感能够有所增强,也使得每个人寻找到更深刻的生活意义。正如人文学院杜玉俭老师所说,“如若内心没有真正的信仰,仪式只能流于形式;而当内心敬重,仪式才能由表及里地渗入生命。”


仪式感让生活成为生活,而不是简单的生存。就像王小波所说,“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而生活中有仪式感的角落,往往是一个诗意的世界。



本科普高招生电话:020-39366232    EMAIL:zhaosb@gzhu.edu.cn
招聘联系电话:020-39366235(招聘信息发布、宣讲会安排)   EMAIL:gdjy@gzhu.edu.cn 或 642821608@qq.com
版权所有:广州大学招生就业处  地址:广州市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

您是第   个访问本站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