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孔凡江教授团队与合作者在Nature子刊发表重要研究成果——解析调控大豆分枝数的分子机制
时间:2022年11月04日 16:53      点击:


近日,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田志喜课题组和我校分子遗传与进化创新研究中心孔凡江教授团队在解析调控大豆分枝数的分子机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研究为大豆分枝数提供了优势基因,可促进高产大豆品种的选育成果以“Natural variation of Dt2 determines branching in soybean”为题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


124CC



—研究内容—


分枝数的调控对高产大豆的育种至关重要。然而,迄今为止,与大豆分枝相关的基因很少被报道。该研究为了鉴定控制大豆分枝数量的关键基因,对先前重测序小组中的2409种质进行了表型分析。使用全基因组关联研究 (GWAS) 显示,在 18 号染色体上的 40 kb 间存在稳定的关联信号。其中SoyZH13_18g242900在茎尖分生组织处显示出更高的特异性表达,被认为是大豆中控制分枝数的候选基因。


DE8C


通过基因编辑方法进一步证实了Dt2cri品系表现出多种产量相关性状变化,包括更高的粒重,更长的种子长度和宽度以及更高的单株粒重,导致产量显着增加。群体遗传学研究表明,Dt2的遗传分化表现出显著的地理结构。本研究为大豆分枝数提供了优势基因,可促进高产大豆品种的选育。


文章来源:

Natural variation of Dt2 determines branching in soybean | Nature Communications


文章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2-34153-4 



—团队负责人—


6F08


孔凡江,广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分子遗传与进化研究中心副主任。


为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发科技工作者的荣誉感、自豪感、责任感,团结凝聚广大科技工作者以强大的创新自信奋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新征程,按照中央和省关于开展最美科技工作者学习宣传活动工作要求,广州市科协组织开展了2022年广州“最美科技工作者”学习宣传活动。经过发动、推荐、遴选、公示等环节,最终产生了20名2022年广州“最美科技工作者”,我校孔凡江教授位列其中。  


7D609


解密大豆基因,守护种业安全。孔凡江教授主持了国家基金委重大研究项目“大豆产量性状形成的分子遗传基础”,作为负责人组织建设广州市生物工程重点学科,获批广东省植物适应性与分子设计重点实验室,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的重要进展和研究成果,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青年人才。他在国际著名期刊发表论文90多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3个,培育审定大豆新品种3个,担任多个学术期刊的编审。他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本科普高招生电话:020-39366232    EMAIL:zhaosb@gzhu.edu.cn
招聘联系电话:020-39366235(招聘信息发布、宣讲会安排)   EMAIL:gdjy@gzhu.edu.cn 或 642821608@qq.com
版权所有:广州大学招生就业处  地址:广州市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

您是第   个访问本站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