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动态
助力高考 | 拾级上高楼 — 学习提分技巧(高二地理)
时间:2019年06月03日 11:14      点击:


地理学科的研究范围十分广泛,宇宙、大气、海洋、陆地……大到全球变化,小到细沟的形成,都属于它的研究对象。到了高二年级,同学们已经有了高一地理学习习惯的积累,现在要做的就是掌握高二地理知识的重难点,争取有效提分!


第一节 

高二地理重难点一览


undefined




高二学习的主要内容包括区域地理及两个选修模块,而区域地理是以区域为载体,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进行有机结合,是一个综合性的模块。要学好区域地理,需要有高一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学习背景以及初中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作为基础,需要有一张“心理地图”。区域地理中,时常通过一定的文字材料和图表材料,以区域为载体,对同学们进行考查。


 第二节 

高效学习高二地理



一、高中学习的分水岭

从地理学习上来说,高一完成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学习,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是高中地理学习的两块基石,还属于基础和相对独立的部分。到了高二,开始学习区域地理,将高一所学习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有机结合,放到具体的区域中进行学习。就地理而言,学习的方法也与高一不同,不是高一单纯地背或者识记就能勉强应对的学科,从区域地理起,高中地理就开始注重于考查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地理素养。

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对相关知识点进行识记,更需要在学习的过程中,运用材料和图表,培养地理思维和地理能力,适应用地理方法和地理思维来解决地理问题。对地图是否熟悉将会影响高二能否将地理学好,能否用好地图这个地理的第二语言将决定整个高二高三的地理学习是事半功倍还是事倍功半。


二、学习时间分配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科目,不能一蹴而就。地理的学习也是一个综合性的学习过程,包含了对地理基础理论的学习记忆、地图(尤其是世界地图和中国地图)的记忆、各类地形地貌特征分布的记忆、简单图表的绘制……相较于临时突击,地理更注重于平时的积累,高中地理日常学习不需要太多的时间,只需要每日安排10~15分钟读图,读世界地图和中国地图,再用一部分时间完成地理课内容的预习、练习及复习。


三、高二地理学习方法和学习思维

高二地理主要学习内容为区域地理及两个选修模块。其中区域地理在考试中考查较多,包括期中考、期末考、学业水平考试及高考。而选修地理内容考查通常是以区域为载体。篇幅所限,本部分只以区城地理学习方法为例。

近年来高考区域地理考查都以特征显著的区域地图为背景,运用有注记的经纬网地图、局部政区图、含有特殊地理事物及注记(如湖泊、河流等)的地图、地理图表、资料,文字说明等,如特殊地形区域气候区域、水文区域、海陆区域、农业或工业区域等,考查同学们对区域地理位置的判断,对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的判断的分析,以及考试近期发生的区域发展、生态环境、自然灾害等,要求同学们能概括区域特征、比较区域差异、解决区域问题和分析区域发展条件,并学会以下几点:

(一)学会用空间地图,进行空间定位。区域空间定位的一般方法如下

(1)根据轮廓形状进行推测

(2)根据经纬度和海陆位置进行准确定位

(3)利用地理事物(地形、河流、地名及资源分布等)加以辅助判断和验证;

(4)为了熟练地进行空间定位,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需要学会构建世界和中国的“心理地图”。

※对于世界心理地图的构建

①选取10条经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本初子午线、180°经线、20°W、160°E、120°E等;

②记住一些地理轮廓特征,如半球位置、海陆位置、山河位置、地形位置、交通地理位置、相互位置等;

③进行宏观空间分割,并识记这些经纬线穿越的主要大洲、国家、河流及气候类型区等

※对于中国心理地图的构建

①掌握四至点和4条经纬线(23"26'N、40°N、120°E、90°E)进行宏观空间定位;

②记住我国主要的地理轮席,如渤海湾、山东半岛、长江三角洲、琼州海峡等;

③掌握我国主要山脉的分布和走向,如大兴安岭、长白山、阴山、秦岭、祁连山、昆仓山、喜马拉雅山等;

④掌握我国主要的地理单元的分布和地理特征,如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等;

同学们复习时,需要注意加强对重要国家、特征区域和重要地理事物的心理记忆。如世界重要国家、重要海峡、重要河流的河口位置及轮廓特征等。


(二)学会综合归纳区城地理特征

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可以从地形特征、气候特征、水文特征、植被特征等方面进行了解;区域的人文地理特征,可以从人口特征、文化特征、经济特征、城市特征等方面了解;也可以将上述几方面综合了解,或是在综合的基础上认识区域最突出区域特征是通过各地理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联系而形成的,需要经过全面的分析,进行整体认识。在分析过程中要于抓主导因素。如对日本主要地理特征的归纳,可抓住“岛国”这一主要地理特征,由此进行相关地理特征的综合归纳。

(三)学会分析特征成因

区域地理的学习应该以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为基石,运用所学习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识来理解区域特征的形成原因。地理环境具有其整体性,由于组成某区域地理环境的各要素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地壳物质循环及生物循环等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彼此间发生着密切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了不可分割的整体。

但是,在综合分析区城特征时,不能将区域的自然和人文要素进行简单的罗列,而是要运用系统的地理基本原理来重新梳理知识内容,解释各种地理现象的成因,理解自然环境要素的时空演变规律。如气候特点成因、地貌特点成因、水文特征成因、土壤及生物与自然带分布原因、主要自然灾害的时空变化及成因等

(四)学会比较区城差异

在认识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时,必须运用比较的方法。因为只有在比较中,才能从一般特征中抽象出特殊的、本质的特征。同样,也只有在比较中才能揭示地理环境的区域差异。通过比较相似和类似的区域地理现象,以一及多,可以加深对地理规律性的认识;比较不同点,可以认识区域的独特性,加深对“因地制宜”观念的理解。比较的方法是通过对不同地区的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的对照、比较和分析,找出他们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和理解区域地理特征。

(五)学会辩证地评价人类活动

区域地理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区域特征,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服务。因此,在特定的区域环境中分析评价人类活动对区域环境的影响或反思人类的行为,有利于人类寻找到区域可持续发展对策。

实施区域评价,需要综合各方面的因素,尤其需要客观、科学地分析区域发展的优势条件和限制性因素,从更高的视角、更加合理和更加全面的角度,科学审视和综合评价一个区域的条件、现状和发展实施区域人类活动的评价需要考虑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和人类活动特征两个方面,从区城自然环境特征入手,分析得出区城发展优势条件(优势资源)和限制性因素;从区域人类活动特征入手,分析得出区域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或反思人类活动是否合理),从中寻找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区域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往往具有利弊共存,对区域人类活动的认识有一个由表及里、由浅人深、逐步提高的过程,对区域的综合评价也影响到人们的决策过程。


本科普高招生电话:020-39366232    EMAIL:zhaosb@gzhu.edu.cn
招聘联系电话:020-39366235(招聘信息发布、宣讲会安排)   EMAIL:gdjy@gzhu.edu.cn 或 642821608@qq.com
版权所有:广州大学招生就业处  地址:广州市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

您是第   个访问本站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