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动态
助力高考 | 心火不阑珊 (高二 如何跨越人际鸿沟)
时间:2019年06月03日 11:16      点击:


 梳理我的“朋友圈”


一、从微信“朋友圈”说起

经常使用“微信”的同学都知道,微信中有一个很受大家欢迎的功能——朋友圈。在学习和生活中,当遇到有趣的事情时,你可以将它们发到朋友圈里跟大家分享。很多人会对此点赞、留言和转发,与你一同分享其中的乐趣。这些网络上的朋友,构成了你在虚拟世界中的“朋友圈”。


相比较而言,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与其他人交往而形成的真实世界的“朋友圈”则更为重要,也更为复杂。管理和维护好这个“朋友圈”,对于每个人而言都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尝试和挑战。那么,你的“真实的朋友圈”中都有哪些对象呢?你如何看待他们和你之间的关系呢?如何梳理和不同亲疏程度的朋友之间的关系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与大家谈论的话题,叫作“梳理我的朋友圈”。

二、OK,Yeah,还是 The only one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曾经提出过一个经典的“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各种需求进行了梳理。在这一理论中,马斯洛认为:当人们满足了基本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这些相对来说较为低等级的需求之后,就会向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进发,首先就是要满足自我的“社会交往需求”。在这种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中,人们完成了自我价值的肯定及固化这一重要的心理发展过程,从而完成了从一个生物意义上的“人”向社会意义上的“人”的根本质变。因此,社会交往需求的满足对于个体的成熟至关重要。

7C82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一生中至少要与120个人建立各种各样的不同类型的关系。而在这120个人之中,除去自己的亲人外,各种不同类型的朋友会占到相当大的比重。由于我们和这些朋友之间的兴趣爱好不同,脾气秉性不同,打交道的次数不同,我们之间的亲密程度也是不同的。我们可以用三个不同的手势来区别这种关系的差异。


第一类朋友,我们和他的关系可以用三个手指来表示,即“OK”。如果我们和某个人的关系是“还OK啦”,这可能表明我们的关系仅仅是很普通的类型,类似于“点头之交”。


第二类朋友,我们和他的关系可以用两个手指来表示,即“Yeah”,比“OK"更加亲密。


最后一类朋友,我们和他的关系可以用一个手指来表示,那就是大拇指。这类朋友对于我们而言,代表的是“the only one”或者是“ the best one”。男生叫“兄弟”,女生则更喜欢叫“闺蜜”。


假如用一个以自己为中心的同心圆环代表我们的朋友分布情况的话,那么从里到外应该分别是“ the only one"“Yeah”和“OK"。我们将这三个圈子分别称为“一级朋友圈”“二级朋友圈”和“三级朋友圈”,它们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朋友圈”。

心理探索

初步勾画自己的“朋友圈”       

请你对自己的朋友进行梳理,按照心理关系的亲密程度,将他们归入不同的朋友圈中。

35F0

梳理朋友圈

在上面的过程中,我们初步建立了自己的“朋友圈”,但是这个“朋友圈”是否处于一个平衡的、合理的状态呢?这就是我们下一步要讨论的问题了。先来看看这样两个案例。

案例

为什么会这样

案例1:进了高中后,我发现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似乎疏远了很多。朋友中能够说笑打闹的很多,但是能够真正和你推心置腹地谈心的人却很少。上高中都这么久了,我连一个能说点知心话的朋友都没有找到,我好怀念初中的朋友们啊…...


案例2:我这个人人缘不错,朋友蛮多。可是有时候朋友太多了也很麻烦,做什么事情都要一起,不仅浪费时间,而且时常要考虑很多人的感受,搞得自已一点点空间也没有......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其实,用我们刚刚学到的“朋友圈”的知识稍加分析,就能得到问题的答案。


在第一种情况中,当事人的朋友大都分布在三级朋友圈,因为和人距离太远,因此他感到比较孤独,没有人倾听心事;而在第二种情况中,当事人的朋友似乎都和他的距离太近,要同时应付这么多人,当然感觉穷于应对了。这两个同学的问题的核心都在于,没有很好地梳理自己的人际交往圈,从而导致自己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出现问题。


所以,一个合理平衡的朋友圈应该是在三个圆环中合理分布。每一位朋友,都应该有他自己合适的位置。在这个位置上,他和你才都能感受到安全和温暖。

3ABE


对“我的人际关系圈”的重新梳理

现在,我们是不是有必要对刚才初步勾画的朋友圈进行重新梳理和再认识呢?


请你完成下面的步骤:

(1)调整:尝试对不同层级的朋友圈中的人进行合理调整,以形成平衡合理的朋友圈。


(2)回忆:在你和他(朋友圈中的人)的这份友谊中,有哪些场面令你印象深刻、难以忘怀?


(3)感谢:在这份友谊中,有哪些藏在你心中的话语想向朋友表达?


今天我们完成的这张“我的朋友圈”,大家可以在它的反面写上日期,然后珍藏起来,这是你青春脚步的印记。我想多年以后,当你无意中翻到夹在旧书或日记本中的这张纸条时,相信每个人的名字都能化作一个鲜活的故事,令你回忆起一段温馨的往事来。

除了生活中的朋友,你还想要找到和你志同道合、气质相投的朋友吗?【升学在线】APP中的“圈子”,汇聚不同的人群组成不同的圈子。想和懂你的人聊天?快来圈子里面看看吧。【升学在线】APP可在手机应用商店搜索下载。

 走过青葱岁月


什么是爱情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女儿的信》一文中,谈到了“什么是爱情”。他记录了一个自己的祖母给他讲过的故事。


当上帝创造人类时,他给了男人一把锤子,给了女一捧种子。


一年后,上帝和天使加弗利尔来看望他们,发现地里的庄稼已经成热了,这对男女坐在棚子里,守望着一个熟睡的婴儿。他们彼此依靠,亲密静谧。上帝在他们身上看到了一种不可思议的美和一种从未见过的力量。他问天使加弗利尔:“这是什么?”加弗利尔告诉他:“这是爱情!”


50年后,上帝和加弗利尔又来了。他们看见草原上修起了花园,儿女们正在耕种、收割,孙子们正在玩耍。木屋前坐着一个老头和老太婆,他们仍然彼此依靠,时而看看红色的朝霞,时而又彼此对望,眼神里增加了更加美丽强大的东西。加弟利尔告诉上帝:“这是忠诚!”

3年后,上帝和加弟利尔再次回来。他们看见男人独自坐在小山坡上,一双眼睛呈现出非常忧伤的神色,但却隐藏着新的东西。加弗利尔告诉上帝说:“这是心头的记忆!”


祖母说:“这就是爱情!爱情比上帝权威大,这是人类永恒的美与力量,一代一代地相传。我们每一个人最终都会变成一把骨灰,但是,爱情将成为赋予生命的、永不衰退的、使人类世代相传的纽带!”


苏霍林斯基说,爱情是守望、是忠诚、是心头的记忆......亲爱的同学们,你们是怎么认为的呢?在你们的青葱岁月中是否经历过爱情呢?

青葱岁月中的爱的记忆

进入高中后,我们的学业压力开始明显增大,随之而来的还有情感世界的风起云涌。我们越来越希望能在自己寂寞的时候找到一个能聊得开心的人,在压力巨大时能找到一个愿意和自己一同分担的人,在回家路上能够毫无顾忌地吐槽高中生活的人......那不经意间的回眸、双眼交错时的心动,萌动了我们的青春,也产生了甜蜜的烦恼。


她短短的头发,翘翘的鼻子,戴着一副金丝边眼镜,怎么看都像一条鱼,全班同学都叫她“鱼”。开学发新书,每人桌上一大堆,她从桌上拿起一本书对我说:“猜猜看,这本是你的还是我的?”“是你的,这儿不是有你一张照片吗?”我指着封面上的一条鱼说。她忍不住笑了,我发现她的笑很可爱。有一次,她生病了,几天没来上课。不知为什么,我觉得浑身没劲,整天发呆。几天后,她来了,我一大早见到她,高兴得嘴都合不上。她有些生气地说:“我生病,你居然乐成这样!”这次我没跟她争辩,我太高兴了。


渐渐地,我意识到,我喜欢上了她。

同学们,在你的青葱岁月中,有过这样一个会令你怦然心动的人吗?能说说你的故事吗?【升学在线】APP中的“圈子”功能里,就有这个主题的圈子,快去那里说说你的心里话吧!

爱情的三角缺一不可

进入青春期后,我们会情不自禁地开始关注异性,甚至尝试主动吸引异性的目光。这是一个让人激动万分的过程。可是这些,是爱情吗?


美国耶鲁大学的社会心理学家斯腾伯格分析了爱情这种独特的人类行为,提出了关于爱情的“三角理论”。他认为爱情通常由三个基本成分组成:激情、亲密和承诺,就像三角形的三个角一样,相互呼应,缺一不可。


激情是一种“强烈渴望跟对方结合的状态”。通俗地说,就是见了对方,会有一种怦然心动的感觉,和对方在一起会有一种强烈的兴奋的体验。良好个人外表和非凡的内在魅力是影响激情产生的重要因素,这通常是爱情中最为“热烈”的部分。


亲密是指两人之间感觉亲近、温馨的一种心理体验。简单说来,就是两个人心理上互相喜欢,愿意相互照顾、相互表露心迹的亲近感。这通常是爱情中最为“温暖”的部分。

9900


承诺是指个人内心或口头上维护爱情关系长久的理性承诺,包括对爱情的忠诚和责任感,是一种患难与共、至死不渝的承诺。它是爱情中最为“冷静”的部分。


在这三个要素中,任何两种的结合都可能给人带来类似于爱情的感受和体验,但这绝非真正的爱情。真正的爱情,必须是激情、亲密和承诺三者共同具备的产物,也只有这样的爱情,才能维持良久,不会在时光飞逝后逐渐褪去令人迷醉的色彩。


很多时候,青春期中的所谓“爱情”,其实只是爱情中的一小部分。具体来说,这一小部分其实就是爱情中的“激情”成分,有时能够兼有一部分的“亲密”。它们是美好爱情的开始,但通常也会是一段情感的终结。因为如果缺乏有责任和担当的承诺,当激情消失后,所谓爱情也就不复存在了。


在学生时代,由于条件的局限,我们基本上不可能做出什么有力的承诺来确保爱情,因此在此时谈爱情,似乎稍有些奢侈了。那我们该怎么做呢?

储藏爱的能力

在我们还没有能力给予所爱的人以坚定的承诺之前,请让我们先缓一缓吧。就像我们在银行里进行财富的储蓄一样,让我们在自己的心中学会爱的能力的储蓄。


一个人要想学会去爱别人,首先要拥有爱的能力,只有具备了爱的能力的人,才会真正地去爱他人,也真正地爱自己,能真正体验到爱和被爱给人带来的快乐和幸福。但是,这种爱的能力不是上天赋予我们的,需要经过漫长的学习过程才能获得。


真正的爱需要鉴别。要学会鉴别一份爱情对于自己是否真正适合,是否发生在“ Right time"“ Right place”和是否是“ Right him(her)”。


真正的爱需要表达。要合理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与所爱的对象进行心灵深处的沟通。


真正的爱需要接受。要接收太多自己可能没有预想到的事物,包含你所爱的对象的全部,而不只是令你喜欢的那一部分。


真正的爱需要解决冲突。要拥有解决冲突的智慧、胸怀和勇气,要于直面问题,而不是只会用中断关系来逃避现实。


真正的爱需要保持常新。要学会创造生活的惊喜,给你喜欢的对象带去持久的欢乐,学会在寻常的道路中发现自己从未见过的瑰丽的花朵。


所以,真正的爱情是美丽的,也是艰难的,唯有这样,爱情才显得宝贵而独特。在你还没有能力完全胜任时,最好的方式是观察、思考和学习,而不是轻易涉足。在你对爱情有足够把握时,也是你的爱的银行中足够充盈时,再去迎接这美丽,神秘与富有魅力的爱情吧!


青春期情窦初开,心智尚未成熟的我们出现个人情感的迷茫困惑实属正常。升学在线建议大家,在有需要帮助的时候,可以到学校心理辅导中心去坐坐,找心理老师聊聊。

另外,【升学在线】APP里也有心理老师在线为你答疑解惑,同时,也为大家提供了很多心理方面的课程和文章,同学们可以在手机应用商店搜索【升学在线】APP下载使用,在线上得到帮助。

读懂父母的爱


父母“变形记”

小时候,如果有人要问你“谁是这个世界上最爱你的人”,你一定会毫不犹豫地说:当然是我的爸爸妈妈。因为:


爸爸妈妈会给我做香喷喷的饭莱,买各种各样的好吃的;

爸爸妈妈会给我买漂亮的衣服,买各种我喜欢的玩具;

爸爸妈妈会在我生病的时候悉心照顾我;

爸爸妈妈会带我出去玩,逗我开心…


可是现在,如果再问你这样的问题,你还会这样回答吗?恐怕你会觉得需要好好考虑一下了吧。因为现在你与父母的关系变成了这样的:


我和爸妈没有什么共同话题,有的就只是争吵,经常是说不了两句就开始吵架。每次吵架就要把以前的往事都翻出来,我听到他们的骂声就心烦,有时候真想一走了之,再也不回来了。


或者变成这样的:

小时候我特别喜欢爸爸,他对我特别好,妈妈也对我宠爱有加。可是随着年龄越来越大,我觉得他们都不再爱我了。每天只关心我的饮食和成绩,根本不知道我在想什么。对我特别严,学习以外的所有事情在他们看来都是没有用的。他们太不理解我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父母对于我们的爱似乎出现了严重的“变形”,让我们再也认不出来了。你有过这样的感受吗?你党得现在和父母的关系是怎样的呢?你是否对这样的亲子关系感到无奈又无力呢?

“相爱”为何“相杀”

对于青春期阶段糟糕的家庭亲子关系,近年来有个很流行的解释,那就是“当青春期碰上了更年期”。这种解释的主要观点是因为我们进入了“青春期”、而父母进入了“更年期”,这两个无法调和的矛盾,就像火星撞上了地球,当然会碰撞得天崩地裂了。这种解释真的有科学依据吗?


其实,比起这种所谓的“流行文化”,严谨的心理学研究更能说明问题。现代积极心理学中关于“心理能量”的研究,能更好地让我们理解父母变化的原因。


现代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就像所有事物都具有一定的物理能量一样,每个人也拥有相应的“心理能量”。研究人员做过这样的实验,他们招募来一些实验对象,要求他们将手臂放入冰桶中,记录能够承受低温的最长时间。实验对象被随机分为两组,一组直接记录手入冰桶的时间,而另一组在承受低温前先要解答一份试题。最终结果显示,在手入冰桶前解答了试题的实验对象,在冰桶中能够承受低温的时间,要远远低于那些直接开始实验的对象。而且,解答试题所耗费的时间越长,则后面承受低温的时间就越短。


心理学家的解释是,人们在实验前进行的试题解答过程,很大程度上消耗了人们的心理能量,使得进行后面的实验时心理能量不足,缺乏足够的意志力去抵御寒冷,因而会更早地将手从冰桶中拿出。


聪明的同学们,在了解了这样一个科学的实验后,你对父母的“变形”有了哪些不同的理解呢?。


在你小的时候,父母通常较为年轻,精力旺盛,本身的心理能量十分充盈。而且那时他们都不会在本单位中担任十分重要的角色,因此在工作中消耗的心理能量是较为有限的。这就决定了他们有足够的心理能量用在对你的关爱上,因此你会发现自己的童年的回忆,满满的全是父母爱的萦绕。


随着年龄的增长,父母亲在工作中的重要性会越来越显现出来,他们慢慢地成为了单位的主力军和顶梁柱,承担起越来越重要的工作职责,这就导致他们会将绝大部分心理能量都投入到工作中。等到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中时,他们的心理能量已经消耗得很严重了。


相似的情况其实也发生在了我们自己身上。当我们结束了一天紧张的学习后,通常也是筋疲力尽,心理能量严重匮乏的时候。此时,和我们的父母一样,我们只想让自己放松一下,而提不起精神来和父母做深入的交流了。天长日久,我们和父母的情感沟通就会越来越少,彼此之间感觉越来越陌生、越来越缺乏话题。

读懂父母的爱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在他的作品中曾经描写过这样一个人物。


7岁的时候,我觉得您真了不起,什么都懂。14岁的时候,感觉您好像有时候说得不对。20岁时,我确信您有点儿落伍了,您的理论与时代格格不入。到了25岁,我感到简直是一无所知外加陈腐不堪。35岁生日那天,我对妻子说:


如果您当年像我这样老练,今天肯定是个百万富翁了。45岁时,我偶尔发现我或许该和您商量商量,也许您能帮我出主意。真可惜,我55岁的时候您去世了,说实在话,您的看法相当高明。现在我已经60岁了,我发现您简直是位无所不知的学者!遗憾的是我了解您太晚了。


马克・吐温笔下的这个“您”就是他的父亲。


进入高中后,随着我们所学的知识日渐丰富,以及在心理上的自主意识逐渐增强,我们会感觉自己已经具备相当的生活能力,便会像马克・吐温描写的那样,越来越看不起传统保守的父母了,特别是当父母自小树立起的无所不能的“神话”破灭后,我们便会觉得父母越来越“Low”了。他们真的变“Low”了吗?


其实没有,经过了岁月的洗礼后,父母们变得越来越深沉、谨慎、讲求实效、不喜欢随意冒险了,这是生活给予父母的智慧。它并不比年轻人所拥有的敢于尝试、勇于冒险和灵活机动的品质要逊色。而且,多年沉浸在社会中的父母,对事物的价值判断有了更多深入的考虑这和年轻人往柱出于情感因素而做出的简单判断有很大出入。


心理学家曾经对高中生进行过一项调查,发现在回答“你乐意与谁一起度假”这一问题时,绝大多数人都把朋友或同学放在第一位,把父母放在最后;而在回答“你在复杂的日常生活中遇到问题要同谁商量”时,绝大多数人会把母亲放在第一位,男孩很多时候会选择父亲,这说明我们可能愿意和同龄人一起娱乐,但是在最困难的时候,我们第一时间想起的还是父母。由此可见,对于我们而言,父母的影响不是减弱了,而是影响的质量在提高。


了解了这些,我们才真正读懂了父母的爱。

学会与父母沟通

所谓沟通,是让彼此明白对方的心意及表达自己想法的一种方法。我们与父母进行沟通,其实是辨明是非,寻求最佳结果的过程。


首先,充分尊重父母是沟通的前提。虽然在一些人的眼中父母可能普通平凡,其实到了这个年纪,他们在生活的各方面都已经累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是书本上无法获得的。因此,年轻人应该多虚心地听取父母的意见,尊重他们的经验之谈,接受他们正确合理的建议和要求,即使不同意他们的意见也不要公开顶撞,而要用温和、委婉的方式表明自己的看法。


其次,选择恰当的时间,主动与父母进行情感交流。平时父母工作繁忙、自己也身心疲惫的时候,由于大家的心理能量都消耗巨大,其实并不是进行沟通的最好时机。而在工作和学习压力较小、父母和我们自己双方都较为轻松的情况下,主动谈心,讨论问题,可能更能得到令人满意的结果。如果能形成“家庭仪式”,和父母在固定的时间定期交流感受,则能起到更为持久的作用,构建亲密、和谐、轻松、融洽的家庭气氛。


最后,做好自己的分内之事,用实际行动向父母证明自己的能力。大量高中生家庭沟通的案例表明,父母亲之所以会对我们多方干涉,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担心我们无法有效处理学习、人际和情感等问题。只有当父母亲认为我们能够自如地处理好这些问题时,他们才会站在对等的姿态上去倾听我们的诉求。这其中学习问题首当其冲,往往是学习上的问题解决了,其他的问题也会迎刃而解。这就需要我们用能力和结果说话,将自己的学习成绩稳定在一个父母和自我都接受认可的水平且不断稳固提高,让父母真正放心我们的主见与选择。


龙应台说过,所谓父母子女一场,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渐行渐远,你站在路的这一端,看着他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然后,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必追。”同学们,在你的人生道路上,父母的爱从不会缺位,且行且珍惜!

 远离校园欺凌


玩笑,还是欺凌

在我们一贯的印象中,校园欺凌的主要方式是”以大欺小、以强欺弱、以众欺寡”,通过拳脚相加的方式对被欺凌者身体施暴。而当没有暴力行为的参与时,应该怎样去衡定欺凌的界线呢?


高三某班的李同学,身形瘦弱,平时在班上少言寡语。他平时不修边幅、而且由于长期埋头学习,导致他眼睛高度近视,常年佩戴着一副高度数的黑框眼镜。不管从哪方看,他都是一个“无公害“的形象。


可是就是这样一个人,常年受到班上一同学的侮辱捉弄。这位同学从不叫他的本名,而直接以外号“驴子”相称;时不时推倒、损坏他坐的桌椅板凳,无故将他的文具和书籍扫落到地上,打碎他的眼镜...…


每次受到欺负,李同学总是默默无言地将自己的椅子扶起来,将被扫落的书籍和文具捡起来,继续坐回自己的位置......


有一天,他终于大爆发,拿起被弄坏的椅子腿朝着一个欺负他的同学的头部打去,当场将这名同学打得休克......


同学们,你们认为李同学的行为是否反应过激呢?其他同学的行为是玩笑,还是欺凌呢?


也许在那些欺负别人的人看来,自己的行为仅仅是开玩笑,算不得什么。但是,对于这些被”开玩笑”的对象而言,就不那么“好笑”了。他们常年忍受欺负,导致愈加严重的心理压抑,最后终于无法控制自己压抑已久的愤怒情结,导致了无法挽回的后果。

高中校园中常见的欺凌形式

高中的校园欺凌,相较其他学年段,少了几分暴力血腥的冲突,但多了许多精神虐待的实质。常见的高中校园欺凌形式包括:

1

身体欺凌

一些长期使用武力、反复对他人进行殴打、踢踹、阻拦、推搡、触碰的行为。

2

言语欺凌

一些长期用粗鲁的语言欺凌对方的行为,包括辱骂、威胁、无礼地评论别人的某些特征(包括外观、宗教、种族、残疾、性取向等)。

3

关系欺凌

这是通过自己在集体中的优势地位,有意识地对集体外的成员或者群体中的成员进行排挤、孤立和冷落的行为,通过这种方式确立自己在集体的支配地位,达到让意见相左的人臣服的目的,女生中经常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几个女生联合起来,故意孤立和冷落某一个女生,甚至传播她的谣言,让她感到自己尊严扫地,名誉受损。

4

网络欺凌

随着网络通讯工具和自媒体平台的不断普及,高中生在网络上利用通讯工具、社交媒体攻击他人的事情时有发生。受害者被恶意中伤,导致虚拟世界中形象受损,并因为人肉搜索、流言传播的不可控性在真实世界中遭受更大的伤害。

如何应对欺凌

1

学会处理人际摩擦

首先,高中生应注意提升自我的修养,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心胸开阔之人,不要对小事过分斤斤计较。其次如果和别人发生冲突,要懂得谦让,学会宽容,先检讨自己的问题,不要感情用事。最后即使是自己有理,也要慢慢陈述,不要过分冲动,将矛盾升级。等到情绪平复,再来讨论对错。如果实在无法解决,暂时退避并不是无能的表现,相反是明智的选择。

2

学会鉴别欺凌,远离欺凌者

一般而言,喜欢欺凌别人的人较普通人而言更有身体上的优势,这给了他们施暴的信心。这些人通常性格冲动、偏执倔强、不易服从、目无尊长。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对人极少有同情心。另外,这类人喜欢拉帮结派,借以壮大自己的声势,掩盖和弥补自身的强烈自卑感。遇到这样的人,能避开的尽量避开,实在避不开,则尽可能地在人多的公开场合与他们周旋。对于喜欢通过“小圈子”孤立别人的人,就算加入了他们的“集体”,最终也没有什么好处,不如“独善其身”。

3

遭遇欺凌时保护好自己

一些校园问题专家会告诉我们说,遇到欺凌时要大胆反抗,用“正气压倒邪恶”,某种程度上这些只是“理论经验”,并不是最好的处理方式。施暴者之所以能够施暴,是因为他占有优勢,如果以劣势挑战优势,可能遭受更为严重的暴力,并非最佳选择。遭遇欺凌时,如果没有方法逃避,不可逞一时之勇,重要的是保护好自己,不要让对方对自己造成致命伤害。

4

保留证据、及时向成人寻求帮助


遇到欺凌事件时,不要觉得不好意思告诉别人,或者觉得“说了也没用”。这样会滋长对方的气焰,认为你软弱可欺,会继续对你实施欺凌。遭遇到言语欺凌或身体欺凌应该在有可能的情况下保留必要的证据,然后迅速向家长、学校老师或警方报告。

5

科学上网,规避风险

对于利用网络进行欺凌的情况,不要参与、回应。可以将相关内容进行保存,然后报告给学校或者网络服务商。如果内容涉及威胁性信息,可以及时报警,寻求法律保护。


本科普高招生电话:020-39366232    EMAIL:zhaosb@gzhu.edu.cn
招聘联系电话:020-39366235(招聘信息发布、宣讲会安排)   EMAIL:gdjy@gzhu.edu.cn 或 642821608@qq.com
版权所有:广州大学招生就业处  地址:广州市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

您是第   个访问本站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