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青春期阶段糟糕的家庭亲子关系,近年来有个很流行的解释,那就是“当青春期碰上了更年期”。这种解释的主要观点是因为我们进入了“青春期”、而父母进入了“更年期”,这两个无法调和的矛盾,就像火星撞上了地球,当然会碰撞得天崩地裂了。这种解释真的有科学依据吗?
其实,比起这种所谓的“流行文化”,严谨的心理学研究更能说明问题。现代积极心理学中关于“心理能量”的研究,能更好地让我们理解父母变化的原因。
现代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就像所有事物都具有一定的物理能量一样,每个人也拥有相应的“心理能量”。研究人员做过这样的实验,他们招募来一些实验对象,要求他们将手臂放入冰桶中,记录能够承受低温的最长时间。实验对象被随机分为两组,一组直接记录手入冰桶的时间,而另一组在承受低温前先要解答一份试题。最终结果显示,在手入冰桶前解答了试题的实验对象,在冰桶中能够承受低温的时间,要远远低于那些直接开始实验的对象。而且,解答试题所耗费的时间越长,则后面承受低温的时间就越短。
心理学家的解释是,人们在实验前进行的试题解答过程,很大程度上消耗了人们的心理能量,使得进行后面的实验时心理能量不足,缺乏足够的意志力去抵御寒冷,因而会更早地将手从冰桶中拿出。
聪明的同学们,在了解了这样一个科学的实验后,你对父母的“变形”有了哪些不同的理解呢?。
在你小的时候,父母通常较为年轻,精力旺盛,本身的心理能量十分充盈。而且那时他们都不会在本单位中担任十分重要的角色,因此在工作中消耗的心理能量是较为有限的。这就决定了他们有足够的心理能量用在对你的关爱上,因此你会发现自己的童年的回忆,满满的全是父母爱的萦绕。
随着年龄的增长,父母亲在工作中的重要性会越来越显现出来,他们慢慢地成为了单位的主力军和顶梁柱,承担起越来越重要的工作职责,这就导致他们会将绝大部分心理能量都投入到工作中。等到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中时,他们的心理能量已经消耗得很严重了。
相似的情况其实也发生在了我们自己身上。当我们结束了一天紧张的学习后,通常也是筋疲力尽,心理能量严重匮乏的时候。此时,和我们的父母一样,我们只想让自己放松一下,而提不起精神来和父母做深入的交流了。天长日久,我们和父母的情感沟通就会越来越少,彼此之间感觉越来越陌生、越来越缺乏话题。